浅谈呼叫中心在中国的发展史
2016-07-14 18:07:58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呼叫中心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技术革新,呼叫中心系统也被更广泛的在企业用户间应用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呼叫中心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技术革新,呼叫中心系统也被更广泛的在企业用户间应用,和人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密切相关。今天小编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中国呼叫中心的发展轨迹,相比国外,我们在呼叫中心方面要落后大约十年左右,并且离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国内的发展轨迹与国外相似。


在国外,最初是没有呼叫中心这个词的,很难说明呼叫中心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呼叫中心最初的出现,是因为一些人性化服务的行业有需求。比如航空公司的机票预订服务、饭店酒店的房间预订服务、跨国公司的客户服务等等。这些需求的使得呼叫中心应运而生。银行业也在70年代初开始建设自己的呼叫中心。不过那时的呼叫中心还远远没有形成产业,企业都是各自为战,采用的技术、设备和服务标准都依据自身的情况而定。一直到90年代初,都只有很少的企业能够有财力在技术、设备上大规模投资,建设可以处理大话务量的呼叫中心。所以我们可以将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作为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是零散规模的应用,而从90年代初期开始,呼叫中心真正进入了规模性发展,目前国外的呼叫中心已经形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更为重要的,呼叫中心在国外已经确确实实是一个产业,不仅有呼叫中心各种硬件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还有众多的外包服务商、信息咨询服务商、专门的呼叫中心管理培训学院、每年举办有大量的呼叫中心展会和数不清的呼叫中心杂志、期刊、网站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在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的产业。


中国呼叫中心的发展和国外非常相似。假设时光倒流到三十多年以前,提到呼叫中心就莫非是110119。这两个家喻户晓的号码实际上是我们接触到的最早的呼叫中心。在90年代初或更早的时候也有一些公司在开发属于计算机和通信范畴内的产品,也就是现在称为CTI,在90年代中期伴随着寻呼业走入黄金时期,呼叫中心曾经有过一段辉煌。谈到国内的呼叫中心能有今天的发展和逐步壮大,不得不提到北京邮电大学的宋俊德教授,另一个是中国电信。前者因为在90年代中期系统地将CTI和呼叫中心的概念和应用介绍到国内,成为国内CTI和呼叫中心界的开山鼻祖。后者因为其包括112114170189等在内的众多特服号码的普遍使用而将呼叫中心完全托出了水面,实现了从理论和概念到大规模实际应用的飞跃。


我国1997年呼叫中心的市场规模为62000个座席左右,销售额达到10亿元;1993年到1997年的平均增长率为。,从1999年底开始,国外公司就纷纷进入中国呼叫中心市场,而且国内各通信厂商、系统集成厂商在呼叫中心的开发与推广方面也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用户将超过6000万,至少需要13000个座席,仅此一项的市场规模就约为20亿元人民币;对于固定电话网来说,其用户已超过1亿,客户服务中心的需求量也在1万个以上,市场规模超过15亿元人民币。所以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仅电信部门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35亿元人民币。再加上银行、航空、邮政、铁道、航运、保险、股票、房地产、旅游、商厦及迅猛出现的电子商务等各行各业的应用,市场规模将会超过50亿元。 可见,呼叫中心正伴着千禧年的步伐,走进了全新的时代


拨打电话
请输入自己的电话号码,将自动拨通我们的电话